《俗世异才集》的作者为冯骥才先生。
冯骥才,生于1942年2月9日,籍贯天津市。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当代作家、画家和社会活动家。冯骥才的创作生涯颇为丰富,1961年从塘沽第一中学毕业后,便开始在各类报刊上发表画作和美术评论文章。1974年,他与李定兴共同创作了长篇小说《义和拳》。而在1979年,他发表了多部作品,其中包括小说《铺花的歧路》、《啊!》以及《雕花烟斗》,并因《雕花烟斗》荣获全国杰出短篇小说奖。
晚清光绪年间,天津卫是繁华的水陆码头,各地的居民性格各异,相互交融。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燕赵之地的大众血气刚烈,而天津的风土人情又以市井生活为主。这种市井生活的种种现象,为冯骥才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他将这些所听所闻的故事、风土人情,随想随记,汇集起来,创作了短篇小说集《俗世奇人》。
《俗世奇人》以半文半白的笔法,极精短的文字描述了各色人物的本领和事迹。其中既有被冯骥才所肯定的如刷子李、泥人张等人物,他们代表着每个行当里的能耐人,对手艺的讲究和对事业的执着是当代人所应该进修的。而也有一些被讽刺批判的对象,如死鸟贺道台、酒里掺水的酒店老板等,他们身上暴露出的良知和道德的欠缺引人深思。
冯骥才的创作不仅关注人物的个体命运,更从社会背景出发,以境写人。他的作品诚实地反映了当时天津卫特有的社会风貌,是经过长期社会选择而形成的强者生存、弱者淘汰的社会制度的写照。小编认为‘俗世奇人’里面,冯骥才还运用了相声表演的模式,通过对立的结构和情节设置,使得故事更具喜剧效果。
冯骥才的作品在反思传统民族文化弊端的也对“奇”字误导人性的内涵进行了细致的描绘。他指出传统文化的弊端导致了他对中国的陋习感兴趣,并以此为创作灵感。他的作品主要批判了传统文化的劣根性、文化的自我束缚力和文化的神秘性。
《俗世奇人》是冯骥才的杰作其中一个,通过精细的描绘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生活气息和传奇色彩的全球。这部作品不仅值得一读,更是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一种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