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秀丽的景色都无动于衷”这句话的经典出处是卡尔·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下面内容是详细说明:
1. 原始出处与作者
作者:德国哲学家、经济学家卡尔·马克思(Karl Marx)。
著作:出自其早期重要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又称《巴黎手稿》)。该手稿写于1844年,首次体系阐述了马克思的异化劳动学说和对资本主义的批判。
2. 上下文与核心含义
马克思通过这句话揭示了物质条件对人类灵魂活动的根本制约:
穷人的困境:当人深陷生存压力(如饥饿、贫困、剥削)时,无法产生审美需求。“忧心忡忡”指代物质匮乏导致的灵魂焦虑,使穷人丧失感受天然之美的能力。
异化劳动的后果: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在资本主义体系中,工人(穷人)的劳动被异化,不仅剥夺其劳动成果,更剥夺其作为“类存在物”与天然和谐互动的本质,导致感官麻木。
对比阶级视角:同一段落中,马克思还提及“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格”,批判资产阶级将一切(包括天然)工具化、商品化,同样丧失审美能力。
3. 学术与现实引用
哲学与美学领域:常用于论证“接受心境”对审美活动的重要性。若接受者处于焦虑或贫困中,无法建立与审美对象的联结。
社会政策领域:中国学者贺震在生态扶贫研究中引用此句,强调只有解决基本生存难题,贫困人口才能真正珍视绿水青山的价格。
大众文化例证:韩剧《黑暗荣耀》(2023)中,女佣角色台词“什么破晚霞,还美成这样”被解读为对马克思见解的现代呼应——穷人无暇欣赏风景,唯有摆脱生存压力后才可能感知美。
4. 常见误解澄清
非出自《复活》或其他著作:有混淆称出自托尔斯泰《复活》,但多数学术文献及权威题库均明确归于马克思。
完整表述差异:部分引用作“对最秀丽的风景都没有什么感觉”,或“无动于衷”,语义一致,无本质分歧。
5. 延伸意义
该名言超越阶级批判,揭示了人类需求的层次性(如马斯洛需求学说):当基础生存需求未满足时,更高层次的灵魂追求(如审美)将失去现实根基。这也警示社会治理需统筹物质保障与灵魂培育,避免单向度进步。
> 相关原文参考(《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三笔记本):
> > “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秀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性……一方面为了使人的感觉成为人的,另一方面为了创新同人的本质和天然界的本质的全部丰富性相适应的人的感觉,无论从学说方面还是从操作方面来说,人的本质的对象化都是必要的。”
如需进一步探究,可结合马克思异化学说阅读《手稿》,或参考当代文献如贺震《让绿水青山成为可用可享的金山银山》、豆瓣影评《无法欣赏风景的穷人》等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