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博物馆文物 贵州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穿越时空的石器时代瑰宝 贵州博物馆文物介

贵州博物馆文物 贵州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穿越时空的石器时代瑰宝 贵州博物馆文物介

亲爱的读者们,走进贵州省博物馆,仿佛穿越千年,与历史面对面。这里展出的十件镇馆之宝,每一件都诉说着我国从石器时代到明清的辉煌历程。新石器时代的石锛,见证了人类从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的转变,而大岔坑文化中的有段石锛,更是揭示了台湾早期文化可能与大陆紧密相连。让我们一同沉浸在这段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感受文明的传承与魅力。

贵州省博物馆,作为我国西南地区的重要文化遗址,馆藏丰富,其中十件镇馆之宝更是让人叹为观止,这十大镇馆之宝分别是:新石器时代双肩石锛、战国“羽人”竞渡纹不对称形铜钺、西汉立虎辫索纹耳铜釜、东汉铜车马、唐玄宗投龙铜简、北宋韩琦《信宿帖》、南宋洛神轻舟图轴藏、宋代水月观音、明代金镶宝五凤冠和明代鹭鸟纹蜡染衣裙。

这十件文物不仅代表着贵州省悠久的历史,更是我国古代文明的瑰宝,它们见证了我国从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的变迁,每一件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石器时代的器物,这是什么工具?

在人类历史上,石器时代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大众主要使用石器作为生产工具,石锛是石器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工具其中一个。

石锛,又称石斧,是一种磨制石器,具有长方形的外观和单面刃的特点,在石锛的上端,有的经过独特加工,呈现出“段”的形状,我们称之为“有段石锛”,这种工具在古代农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装上木柄后,石锛可用作砍伐和刨土的工具。

除了石锛,旧时代石器使用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骨器和角器等工具,砍砸器是旧石器时代的一种形体较大,形状不固定的工具,器身厚重,有钝厚曲折的刃口,可起到砍劈、锤砸和挖掘等多种影响,因而可以用于砍树、做木棒、挖植物块根、砸坚果等职业。

石锛是旧石器时代的石器吗

石锛并不是旧石器时代的石器,而是新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的生产工具,石锛是一种以岩石为原料制作的工具,它是人类最初的主要生产工具其中一个,石锛并不是旧石器时代的代表,而是新石器时代,特别是新石器时代中晚期非常常见的器物。

这种石器以其磨制精细、不同于旧石器时代的打制工具,以及呈阶梯状的锛背设计,可牢固地绑在木柄上,增强使用者的力量,进步生产效率,可视为古钺和现代铁锛、铁锄的原型,有柄石器的出现对于台湾社会的进步具有深远意义。

大岔坑文化有段石锛

大岔坑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主要分布在台湾地区,在大岔坑文化中,有段石锛是一种重要的石器工具。

考虑到台湾与大陆的地理位置关系和早期交流,大岔坑文化中的有段石锛极有可能是由中国大陆传入的,在福建金门岛、江西万年县、浙江余姚县等地的遗址中,也发现了类似的粗砂绳纹陶,年代略早于大岔坑文化,这揭示了全新世初期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存在着一种以粗砂绳纹和双道划纹为特征的原始文化。

大岔坑文化作为这一文化链中的一个环节,表明了台湾早期文化的起源可能与大陆有关,这一文化在台湾北部持续达2000年之久,其主要遗物有:石器、陶器、骨角器、玉器和少数的青铜器。

在石器中,有石锛、石斧、石锄、箭头、网坠等,最具代表性的是有段石锛和有肩石斧,圆山文化中的石器技术精湛,如石锛、石斧、石锄和箭头,其中段石锛和有肩石斧尤为引人注目。

有段石锛随着越文化的流动,从浙江走向江苏、福建、江西、广东、广西等广大百越之地,台湾岛上的大坌坑遗址、圆山遗址等许多新石器遗址中都曾出土不少有段石锛,作为越人特有的有段石锛究竟有何用处呢?考古学家经过多年的研究后已形成比较一致的看法:这些有段石锛的一个很重要的用处是挖制独木舟。

赞 (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