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保持物质的性质与其构成方式密切相关,具体可分为下面内容两种情况:
一、当物质由原子直接构成时
原子保持该物质的化学性质。例如:
- 金属(如铁、铜)的化学性质由其原子保持,铁原子决定了铁在氧化反应中的特性。
- 稀有气体(如氦、氖)的稳定性源于原子最外层电子结构的稳定性,原子直接维持其化学惰性。
- 某些非金属单质(如金刚石、石墨)的化学性质由碳原子的排列方式决定,虽然两者同素异形体物理性质不同,但化学性质均由碳原子保持。
二、当物质由分子构成时
此时原子不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例如:
- 水分子由氢、氧原子构成,但水的化学性质由水分子整体保持,单独的氢/氧原子无法体现水的性质。
-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由CO?分子决定,而非单独的碳或氧原子。
三、原子与物理性质的关系
物理性质(如颜色、熔点、密度等)是大量原子聚集体的宏观表现,单个原子无法保持这些性质。例如:
- 铁原子的运动情形和排列方式共同决定了金属铁的延展性、导电性等物理性质。
- 金刚石的高硬度源于碳原子间的共价键网络结构,这是原子集体影响的结局。
四、学说依据
- 原子不可分性:在化学变化中,原子是最小粒子,不可再分(核反应除外)。
- 结构决定性质:原子的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电子排布影响化学活性。例如,钠原子易失去电子形成Na?的特性决定了*的强还原性。